起码在几天前,我的目的很明确,找个时间做一下人生规划,明确一下人生追求。但现在,正午时光坐在图书馆的一角,旁边堆满了前几天的所思所想,听着1993,却不知如何入手。确实是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最近“惬意的生活”也让我自足,甚至完全没有浪费时间的那种“罪恶感”。想沉浸在高远的意境之中,以唤醒我的理想追求,可现在又不在状态。
 万事开头难,起个头吧,我想高尚的思想从此可以随时记录,因为形成开头也便有了体系。
 突然又兴奋了起来,因为我意识到我的任何规划、思考都可以在第一篇写了,又有些模糊,先整理一下思路吧。
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第一次反思、思考:
1.广泛认识方面
2.精神追求方面
3.素质拓展方面
4.时间规划方面
【愿我的思绪如泉涌,带我进入真善美。】
尽量提前构思,减少废话。
一、关于广泛认识
 首先是关于这个本子的问题,需说明其内容与作用称其为“集锦本”,一贯的传统。不仅是摘抄锦段,还有我的种种想法、自我反思总结、自我思考即可。
 可以用来“日省朝思”:重拾废置之哲思,而非浑噩昏沉。
 相较于高中,我将思考部分放在了前面,是相信我的思考是正确的、成熟的,以及经历挫折后的顽强、坚定,可以正视一些事情。
 我想接下来我会记录一些富有哲理句子的思考,对于哲学学习的探讨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无情揭露自思,对社会现象、自己意识上的反思。
 其次是对于个人的认识,按三步进行吧。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我是事物吗?是存在于无限宇宙中的无限小时间片段,无限小的空间物体,即灰尘。脆弱的肉体,无法控制自然发展,无力。成千上万类似的人,将我淹灭,普通而无值。所以就无意义了吗?还是有些悲伤,但是我拥有思想与灵魂,便是这有限躯体中的无限,且仅为我所拥有支配。(确实是心学中的“无限心”啊,安顿下来吧。)这便是抽象的我了。
 我生于、来自于我无比眷恋的家乡,成长于我无比爱的亲人、熟人之中,走过漫长而无比深刻的路(实体,地方),沉淀至今,来到大学。还有罩我的不同于其他国家,亲切和蔼无比的祖国。(温暖、感动油然而生)这便是血脉、根源,不能忘记。一种回报的渴望真诚自发,我是肩负着期望与反哺之情的故乡母亲、亲人母亲等众多母亲的孩子,这也是我,是社会的、联接的我。
 而我即我,世界是由我认识的(从我的意识[眼与脑]出发观察世界),我能感知的也只是我的意识(每个人有各自的感知,各自的意识),即“我思故我在”,真的特别神奇,很小就认识到了这种感知与认识的独立性(其他人也和我一样感知、思考的角度一样,这种意识性,甚至可以改变肉体但不改变意识)。说完自信了起来。“我”便是我的意识,确实独一无二,是要去经历、思考人生,是独立、独特的我。所以我认识到我需要独处,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思想中一会,不想让纷杂外物干扰。一个幽静的环境,广远的风景是我的日常必需品。
 目前对于我从哪来的认知大致如上“社会我”阐述,回想起几年前仍有一种认为,我是为社会进步而来。将贡献于科技发展的使命感,如今却被磨平。
 我也从过往的经历中来,那些走过的回忆不用忘却,我确实从那走过,并影响着如今的思维,眷念,美好,痛苦,胖过,差过、荣耀过,在哪待过等等,回忆构成我来时的路。
 这么一总结,从哪来便是深刻在心中的,由场景,感情组成的动态回忆了。
 我要去哪应是规划了。从前一直是宏伟的,高大的设想,多么无限,壮阔。现在就去心灵安顿的地方吧,自己的心才是最真的,并追求一些更崇高的思想,让自己更坚定,更清澈,更体会到意义与价值。其它的事就让其随机发生,去除世俗功利的目的,想去哪,能去哪,要去哪就去哪。这就是体验过心灵不变后的答案了。
 最后处在大学这个时期不得不谈谈我对大学的认识了,以对之后的行为、规划定个前提,所谓“充分利用”。
大学,一个充满知识的地方,是上千求学之人汇聚,亦专家教授云集之地,更有图书馆实验室等学术之地,学习资源利用相当方便。这应是其大特性,获取专业知识方便更能学精。这几年我可以学很多,但我觉得最应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因为别的地方的资源都比不了大学,而像音乐、软件等网上学,报辅导班都可以,而且资源也更优质,大学大致也就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提提高游戏技术了。大学时间亦很短,要充分利用。(而关于这利用“最优资源”,我想是非完全功利性、无目的性的“卷”为,而是为志向、目标而尽早出发。)所以大学我希望是主要提高专业素养、拼搏努力的四年;亦是不断思索,提高精神境界的时期。作为一个小社会,也是锻炼人际交往等社会技能的四年。
 【人生漫漫,一些美与素养总会在遥远的日子里被提起,现在有当下的机遇与任务】
二、关于精神追求:认识;追求;我的心理
首先是我对现阶段自己精神追求的认识:
- ①我赞同追求精神境界的行为,并一直把思想坚定正确放于第一要位,不惜花大量时间思考调整。但是,少了执行的果断与深刻的记忆,疑惑停留太多,并未按照所思行事,依旧遵循旧矩。 
- ②我认为我的认识是纯思考、推导产生的,符合逻辑,但并非情感油然而生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解释形成记忆不深刻。而记忆不深就很少在生活中运用实践,实践的少产生的反馈,以及新的深刻认识,真实情感也就少了。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此时我也感觉自己正花大把时间述写理论,之后的思考应多实践,愿!)所以如此我的体会、情感少了,思考起来就会感觉很虚,就比如一些情怀,并不能油然而生,恒存于心。 
- ③所以我所追求的,不仅是曾经有过思索,有过三分钟的情感,而是为了信念、思想(吸收并认同后)深入心灵,从而坚定,有灵魂。[学术多而不精,思想繁而不精。]让哲人之思进乎吾精神之境,常驻吾心。 
其次具体结合自身体验,我对于“爱”的认识: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好的体验,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我认为人间大爱包括:尊老爱幼、亲人岁月沉淀的厚重的爱,兄弟有难援助真诚的爱,异性青涩、单纯的爱,对于故乡祖国反哺忠诚的爱…直入人心,为人间大爱,需敞开心扉,接受与付出,不要沉默,主动交汇。因为人生需要美好的爱,不得不提,爱亦是精神与灵魂,力量的应该重要方面。
接下来是我的精神追求:
 按照我接触时间的前后依次列出:我追求一种高远的境界,具体来说大概就是安心立命,旷达深远,悠然自在,不为世俗所纷争,看淡名利,追求道德与高尚,心怀大义,正直谦逊,清心寡欲,淡泊宁静、高雅致远的一种精神状态,为此我接触了心学、儒、道家思想。屈于阅读速度以及花时间思考实践,目前仍在初步阶段。规划中西方哲学、马克思理论等亦必学习。在我的学习中也发现,光习一家之言不够,模糊且局限,我应吸收古今中外的智慧,再思考自己独特适合的思想,真正适合我的身份与能力。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亦似儒道结合。追求完善,更加深远广阔。
最后是对我近几次发现的不良心理的认识:
- ①首先是我痛苦的一种来源。入学考试时我想起了往事的一个美好的场景,不由地笑了出来。之后有些疑惑,果然随之而来一些落寞,于是思考痛苦的根源:我用不可能的幻想对不完美的现实强加了罪名,却没意识到现实本身是残缺的;痛苦的根本在于孤独一掷的无果,对自己信念的怀疑、动摇与崩塌,对现实的抱怨与不满。【之后要反向的思考】 
- ②我认为我一直被一种自认为“世俗观点”【是低级的反思,经验性的抽象(要摆脱就要返回本原思考)】束缚住了自由行动的手脚。这种“世俗观点”大致是由自卑产生的畏手畏脚;不愿展露;惧怕他人议论;惧怕产生不良影响。这对我追求心之所向、当仁不让担责与自在合理创新地生活产生了巨大阻碍。补充一点:受传统思维,大众行为产生一种不愿成为异类的从众压力,很大程度扼杀了人的创造性,趋向于同质化。现在同质化太严重,从众思想泛滥。 - 【我觉得自己本身就有从众思想,想要解决就得从头思考,从一件事物的定义思考;从而排除“世俗思想”的干扰(不得不说,我发现很自信时这种干扰少很多),比如有条路,路拿来走的,那我就可以走,没必要绕远路走大家都走的路。】 
- ③关于我追求高境界的虚伪性以及爱和他人将自己对比并分类分级的不平等观念。这是源自于我发现我为“未成最好”而郁闷,以及对别人谈及崇高情怀时的怀疑、不信任,认为是空话。我发现自一直有这种居傲心理,追求所谓的优越感,来体现自己所谓的“高人一等”、“更崇高深远”。【我之前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便暴露了自己:如果这世界上全是比你各方面优秀的圣贤,你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吗?】我想这就是内卷化时代的诟病之一了,人们之间强调对比,强调分级,成为最好,而这种为了竞争而达成的“最好”,其素质实为半实半虚。“最好”应是和自己对比,追求自我进步,自我乐趣,自我安宁! - 【如禅宗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期自信,本自清净、本不生死、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放下小我,去除”人我别“。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仅为引用举例)】 - 烦恼自然远去。追求并不是为了对比! 
2021-9-25续:
四、关于时间规划方面:细节处理
 之前我认为不必做一个十分详尽的时间表,有时间就学高数、英语。现在看来太过幼稚,有时有时间就玩了一下午游戏,早早上床,干等大家一起入睡,很多天没有体会到的一种虚度光阴的罪恶感又回来了。却很高兴,的确自己玩过头了,有一些难受与反思很有必要,带我回到正轨,高效利用。
 现在就规划一些细节,之后的内容会讨论日常的一些干扰“按计划”的琐事。
- ①在吃饭、刷牙、洗衣等时间的高效利用:不要固定去背单词、看书之类,时间短根本没意义,而且打断了前后的学习,最好用来思考预留的问题(如学高留疑,刷牙时想,回来继续学高数)——>(“纯理论放屁!——11.2”) 
- ②寝室不是学习之地!不要早上床,“学”到最晚!平时学习去阶梯教室或图书馆!因时间限制,最晚也只能十点半回寝,建议学c语言,或看b站上的课程,看看纸条,处理事务等,而其他行动,包括之前认为的读书,都不适合在晚上的寝室进行,包括读英语书。但也可看“故事书”等快速阅读无需记忆思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