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
我们大学生处于新时代。所谓新时代,从历史阶段来看,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挑战众多。
发展方面具体体现在经济实力快速发展,人均GDP不断上升,争取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快速发展,追逐赶超欧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防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稳固边界区域国家主权,全力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国际往来更加密切,科学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同时国际关系也更加变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不断优化,社会关系不断改善,发展不平等逐步改善,已实现全面小康;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不断挖掘优秀历史文化,积极传承传播;自然、城市环境不断优化,绿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治理效果好。
但挑战与发展同行。国内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调节下经济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了大量问题,不乏公司巨头垄断吞并,严重扼杀了市场的创新,灵活性;病态的企业文化,强调资本;以及市场引导下产生的错误价值取向引导,催生出许多劣质产品,如一些选修节目;资源量和分配结构仍需优化,突出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不平等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更加突出的是国际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国际关系方面,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遭到了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单边主义的打压,在中美贸易战中国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同时美国宣传中国威胁论,意识形态不同国家纷纷成参与对中国各方面发展的遏制。国际关系愈趋紧张,中印冲突,南海紧张,台独分裂势力……他国恶意对中国进行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的侵扰,以达到干扰国内发展。以及新冠疫情下外国经济衰退,社会秩序混乱,人类社会的退步,对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也造成了许多不利因素。
处在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国家的新生力量,肩上担负这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艰巨任务。而担大任,必然对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这与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产生了矛盾。
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的弊病,大学生有许多毛病。可以总结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态的几个特点:一味地竞争,被动地接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懒散享乐,怕吃苦,养尊处优,崇媚洋外。有这样一些问题:道德不自觉,文化素养低,生活情趣低,理想低下,没有追求,目标,目光短浅。对于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禁对能否肩负复兴大任感到担忧。试想以下情景:专业技能上学富五车的大学生仅仅为了生活的营生,生活享乐,荣华富贵不说,别无他求。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无法有坚定的内心,只能是软弱,顺从。
在革命年间,崇高的救国思想,赤诚的爱国思想无私为国贡献等充斥人心,才在抗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迸发难以置信的巨大力量。而随着中国的强大,久处和平,人民难免丧失伟大的精神。原本极为朴素,忠实,优秀的思想,如今身处和平的人们却在思考有无必要,不能不担心突发事变他们成为汉奸的可能。
除了时代的因素,还有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不排除外国的文化攻击。如之前韩国和日本的演艺文化,火爆的外表下暗含着对我国国民的驯化,在我国国民对文化攻击尚不知晓时,有些国家就已花大价钱,有组织有机制地把一些毒害思想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下崇媚洋外等复杂繁多的毒害的思想。而当代年轻人受应试教育影响,对中华文化,精神了解不如前代,更易成为接受劣质文化的对象,成为没有思想群体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媒体传播,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
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是国家政府意识到当代大学生此方面素质不足所做出的改进,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与不足。
学校所教也只能是知识常识,凡是涉及精神思考方面的教授,学生无法被填鸭,只能被当做知识点记忆。并且学生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结合所谓工程思想,为了自己今后的红利职业,仔细规划成功路径,思政听课的效率接近于零,也只是换个教室学习所谓实用的,有利于自己的知识技能。
思想政治和国防的教育比较复杂,和很多方面都有联系,比如文化素养,批判思维,性情情趣,沟通交往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无非借助于优秀案例的学习,知识灌输与课堂讨论,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前两者缺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讨论虽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思考,但明确的引导体现的不够,甚至学生在不明确的情况下,经过思考更加坚信自己的那一套所谓人生之道。思政教育和国防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也就是主动性。及时制定的方案再好,学生不去主动吸收好的东西,也都是无用功。自觉追求高尚,这有需要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吸收见解,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课堂教授的好,还要避免学生被错误的文化思想影响。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要改为素质教育。但出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部分地区实行应试教育显然不现实,没经验,只能通过应试教育争抢剩下不多的资源,这又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另外可以借鉴哲学思想的一些关联,以提高学生境界,减少功利性,培养长远目光。另外由于客观上实际条件,真实情境的欠缺,让爱国情怀不能很好的由內生成,只能通过一些浅显的手段加深印象,难以实践经历培养,这是一个暂时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
也许提高大学生素质到上述水平十分不现实,实行难度巨大,要求社会所有大学生都高素质客观上本身是奢求妄想。但从微观角度素质的提升全在大学生自己,个人素质的提升完全是可行的主观的。倘若慢慢地有一些自觉谦虚的大学生开始提高自己的素质,并对下一代有所启发教育,在宏观上的社会素质定会有改善,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新时代的关键领域建设可以正常发挥作用,接好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