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论文
要说道家之“道”,先从其产生时代背景说起。直接从老子说起,老子身处春秋末期乱世之中,百姓在年年征战,不得安宁的疾苦中求生,统治者亦腐败无能,而同之前的杨朱在身处乱世而产生隐士思想,老子深知百姓之苦,于是他对统治者的统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并进行反思。这道就是在乱世的执政之道,处世之道,安心之道。
执政之道
正因为西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让老子看到了统治者管理消极的一面,老子认为与其统治者乱执政不如不执政,归于自然而然的状态,于是老子首先主张无为,“无为而治”,反对造作,反对认为干预。例如《道德经》第六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烹鱼时不要搅动,否则肉就会烂;治理大国亦如此,不要干预,任其自然。例如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提到了各种无为,无为之后,事物自身的变化即有利的变化。
其次,老子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反对任何无意义的,除了自卫战争以外的主动战争。这也体现了老子对百姓的关怀。如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强调不要好战,争强好胜,为争求名誉而打仗,胜利后不能骄傲好战。老子亦重视生命,认为兵器是不祥之刃,非君子之器,不得已才用。
处世之道
在无为思想后首先衍生了老子的极端的反智思想,正如胡适曾说:“老子如此反对知识呢?大概他推想当时社会国家种种罪恶的根原,都由于多欲。文明程度越高,知识越复杂,情欲也越发展。”[1]  而“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治”。故老子提倡如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他强调的无知无欲,无知是不追求繁缛礼节,反对狡智,从而到达无欲的境界。无欲便不会产生人们之间的欺诈,盗窃,争夺。老子提倡百姓回归原始,正如他提出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认为百姓最纯粹淳朴的是绝人欲后的动物性。
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当今这个物质的社会中人们追名逐利,重名利轻道义,各赋其能,各逐其义。于是整个社会犹如一盘散沙,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可人们追求的货币最终也不能成为安心的基础,于是道家的道为人们安身立命提供了出世途径。人们无法安心是因为内心的烦恼太多,这些烦恼来自无法实现自己众多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大多超越现实。即便满足了一时的欲望,要么陷入空虚之中,要么又陷入追寻下一场欲望的漩涡之中,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在追寻什么,自己的心安在何处。
运用道家的思想,安心之道就是要清心寡欲,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处在世俗竞争之中,人们不得不习得所谓老练世道,而为道就是要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扰人本心的狡智。无为即是反对造作,强调无人为干预,做事不要抱有目的性,减去人为的因素。不抱有目的性就不会太在意事情的成败,看淡人间得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其次清心寡欲,面对人世间的众多诱惑,不要随波逐流,盲目追求,减少欲望,以达到内心的无波无澜。
学习道家之道,看淡世间得失,也就看穿了世间的喧嚣与争夺,不与世同流合污,达到与世无争,独处高洁,安心立命。
参考文献
[1]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