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孝通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中国社会也早已说不上是乡土社会,但《乡土中国》仍具有深刻地指导意义。在现代化,工业化的演变过程中,乡村的结构面临威胁,但在社会的小角落中,至少上一代及之前,仍保留着乡土社会中的种种思想。从乡村的社会是礼俗社会,区别于法理社会,乡村中的人互相熟知,有机地团结起来,这种熟人社会造就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特征。代代相传的经验造就了乡土社会的文化,而这经验的传递在乡土大多靠的是口口相传,而非文字记录,作者论述了乡村不用文的原因。

​ 区别于西方的团体格局,乡土的中国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和别人的关系如同石头如水产生的圈圈波纹,愈推愈来远,愈推愈薄。这波纹间的差序反映的是人伦,即人之间有差等的次序。西方的团体格局注重的是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清晰的团体界限,加之人人平等的观念,造就其“团体道德”。而在以自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其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没有一个不分差序的兼爱,所以乡土飞道德与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 接着作者讨论了乡土社会中家族和男女之别。假设中国的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各样的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的了。我们的家族是个延绵的事业单位,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妇变成了配洲。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讲效率就要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之间得相敬,等等,造成了夫妻间感情的淡漠,造成了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之间的矜持和保留,不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另一方面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就要避免感情的激动,因为其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并且贾孝通在论述男女有别时引用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 接着关于乡土社会的治理和权力,作者详细解释了乡土人治(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虽都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但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维持礼的是传统,啊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心,人服礼是主动的。接着作者讨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无为政治及其成因。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用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皆不能很好概括。而另一种权力——教化,在乡土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教化的权力。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生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而我们在客套之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反映出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关于现代社会的变迁,作者提出了时势权力,这是在新旧交替之际能提出办法的“文化英雄”,变化也导致了名实的分离,即旧的文化无法解释新的东西,所以长老们不免口是心非,对旧的东西加以“注释”以解释新的现象,谋求适应。所以在乡土社会,社会显然不是静止不动的稳定,在变化佷缓的时候,教化权力为主,变化较大时时势权力变强,社会处于动态之中。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