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他想起了自己错过的其他东西——那些人,那些机会,那个不愿意与他对话的儿子,还有被他辜负了的妻子。他想起了疗养院里的父亲,想起母亲放在门口的行李。还有一个二十年前就已经证明了自己一片真挚的朋友。这是注定的吗?难道他必须放弃这些东西,仿佛他们真的无足轻重?这个无可奈何的发现重重地压在他心上,让他喘不过气来。”哈罗德从小是个“隐形人”,努力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长大后成了一个保守的人,生活谨小慎微,躲避他人的目光,异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不想表现得冷漠无礼,但又怕她们觉得自己在偷听她们的对话,于是尽量装作很忙的样子,一会儿研究桌上的‘请勿吸烟’牌子…”,“他想安慰自己没有觉得冒犯,但是又希望她不要再提起他的计划,她把这件事说的太大胆、太神秘了,周围每个人都在听着,猜测她说的到底是什么。从小他就害怕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小他就习惯像影子一样悄无身息地生活。”,“这番赤裸裸的坦白把他自己吓到了,好像脱光了衣服站在众人面前。他低下头,餐厅又陷入沉默。”他的保守,他的木讷引人共情,某些时刻仿佛自己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其合适与否,于是愣在原处,思绪混乱,不知所措,为了讨好所有人,最后干脆什么也不做,便是保守主义。哈罗德的保守与其家庭关系有很大关系:父亲经历战争应激反应,看见小哈罗德很不爽眼,也与其母亲的关系并不美好。(有很多原因造成这个人现在这种状态,比如:可怜的孩子不想伤害任何人,但父母的夸张的反应,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共同深远影响着他现在的性格)但要相信这世上仍有好人,面对哈罗德惊人的计划,“他们都看见了他的帆布鞋,听过了他说的话,却用心说服了理性,选择忽略一切证据,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这漫漫远途,不仅是为了老友而做些什么,走在路上,仿佛远离了生活,脑袋空荡了起来,不再需要思考那些琐事,内心走向宁静,如同在漫漫长夜而不能寐,于是陷入往事回忆长流。哈罗德想起从前的他显得呆板木讷,对老婆孩子心怀愧疚。在一次他的孩子溺水时,他还停下来解鞋带,而救生员则是急忙跳入水中解救,“解鞋带,是因为他害怕用光所有借口以后,最终还是没法成功把孩子救回来。”这让我想起一项调查:人面对急速撞来的汽车时的第一反应不是闪躲而是愣在原地,这令我十分不解,并且相信自己在面对时一定会沉着冷静,及时做出反应闪避。但看到年幼的妹妹冲上马路,却仍先是捡起皮球,幸好妹妹被及时拉住,然后狭窄的马路驶过疾驰的汽车。同时木讷之人,经历都如此相似。
 一幕幕往事让哈罗德不禁思考,为什么要想起这一切?“他拱起双肩,更加用力的迈步,仿佛不仅仅是为了赶到奎妮身边,更是为了逃避自己。”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他不需要用英文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的是回忆。”
 不仅仅在回忆中回味、反思,哈罗德也在路途中领悟其他的东西。在漫漫路途之上,哈罗德成为生活的一个过客,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人们互相了解,而原本陌生的事物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各色的人有各自新奇的故事,真诚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哈罗德明白了:“保持真我,诚实地做自己而不是扮演其他任何人。”那么旅途的本质还有什么在困扰着他呢?他想起了路上善良无私地帮助、鼓励自己的人们,没有孩子的善良女人,小医生玛蒂娜…“给予与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于是他讲多出的不必须的东西都赠与了路上需要它们的人,给莫琳和奎妮买的礼物也都寄了过去,生活开始取之自然,取值路人,自己则倾听他们的故事作为回报。哈罗德的旅途成熟自在无比,“他很高兴那个世界里的人安全无恙,也很庆幸自己跳出了这个世界”。
 随着更多人的了解,人们称哈罗德是行为是二十一世纪的朝圣,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都怀着各自的希望,但却显得有些浮躁,也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与理解哈罗德的初心,哈罗德的干扰很大,最终浮躁的众人提前到达。最后的一段路程恰恰是最艰难的,小狗也离开了自己,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甚至玛蒂娜送给自己最宝贵的指南针,寒冷的天气摧残着哈罗德,他想到自己所为的那些宝贵经历,在风雨过后不留下任何痕迹,甚至自己的记忆也变得模糊,弄丢的是自己最重要、最坚定的一部分。身心的双重摧残,让他面对路途的高山时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最后他坚持不住了,拨打了莫琳的电话,莫琳无声的鼓励,最终在宾馆修整一夜后继续上路,意识模糊,但仍怀着最后的信念,异常艰难地走完了最后一程。但当来到疗养院门口时,她的手指却悬在门铃上,按不下去,“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想起一些悲伤的事实,他走进了咖啡店,但沧桑的形象为人嫌弃,只有一个人认出了他,问他想要什么。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但哈罗德再也忍不住,他说他想要他的儿子。读者起初也有些疑惑,到达目的地的哈罗德为何想要儿子来到面前。后来真相才被解开,一切的疑问也被解开。原来二十年前戴维早已上吊自杀,当晚悲痛的哈罗德借酒消愁却砸了老板的东西,同情哈罗德的奎妮顶了罪被辞职。瞬间整个故事清晰了,感慨哈罗德这二十年来的坚忍,埋在心中。最后哈罗德来到奎妮的床前,说了一些话,但并不满意。“离我在文具店里找到了那天已经过去了好久。”这是哈罗德心里真正想说的。回忆起曾经和奎妮的点滴,温暖温馨,这最后的话仿佛跨越了时间,回到了最初的那一刻。哈罗德和莫琳此刻在一起,走了这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最重要的是什么,却发现必须又一次放手。
 毫无疑问,哈罗德的整段旅程都如此吸引人,感到人。起初单纯的动机,过程中哈罗德不断有新的领悟,跟着哈罗德的回忆,读者也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有欢欣,但更触人心弦的是一次次遗憾。旅途的最后,是暴风雨后的晴空,真相渐渐大白,哈罗德最后的绝望的嘶吼:“我想要我的儿子。”随后解开了一切谜团,这无助的老人丧子之痛让他深深自责,读者为之深深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