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于连,只觉此人狂妄自大,对轻蔑毫不可忍,最可气的是对瑞那夫人真情的漠视,甚至利用,这便是初读的看法,故事缓缓叙赖,犹记最初对市长建起的桥边墙的叙述,已过几章,也不知主角是谁,体会着各色人物的性格,于连有些单纯,瑞那夫人的迷人与优雅,市长的实干…被维璃叶这个小镇深深吸引。
 于连野心勃勃,他那青春的抱负怎能苛责?
 维璃叶的家庭教师;“征服”瑞那夫人;半夜幽会;真情显露;护驾国王;参加祭圣仪式;匿名信的风波;贝藏松,神学院进修;巴黎,拉穆尔侯爵家任秘书。一幕幕将于连的经历展现了出来,盼望着这位野心家一步步实现抱负。
 在拉穆尔侯爵家尽职尽责,思想不凡为玛娣儿特所赏识;少女越陷越深,俊男欲擒故纵,甚至当做阴谋;登梯夜访确定关系;被鄙弃后的悲痛欲绝;克拉索夫亲王相助;重赢芳心。曾经坚毅的于连坠入情网,青春的情感波涛汹涌。
 终章:一封“揭露信”,于连失去了才至的安定,向瑞那夫人“报仇”,可那也是可怜悔恨的瑞那夫人被逼而写。于连坠入大牢,深知自己“罪孽”,拒不求赦,只求一死。
 事业与情感纠结人心。真情与不伦的矛盾,奠定了悲剧之根。可惜出身底层,这是对19世纪三十年代那个社会环境的无奈,身世之卑,也便无美好的可能。提及社会,拉帮结派,互相对立,可能就是那时法国之貌。新兴的议会、传统的封建与教会。纵观全文,于连流连于花丛之中,也是因为其才华,气质与俊俏。而当看的瑞那夫人那封假的揭露信,我的担忧也成真了,于连被当做欺骗感情上位之卑鄙小人,只因身世之卑,偏见如此,来自阶级的偏见,时代的产物。
 初读时见简介描述说是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认为便也似《人生》中主人公那样层层之上最后一无所有,让人感慨万分。但书中结局更加震撼,在追求玛娣儿特时,于连的思绪便已混乱,沉浸于求之不得的苦闷之中。最后谋得陆军中尉一职,看似即将安定,美好前程远大抱负都将接踵而至。但前期的感情风暴似乎已经预示着后来的结局,风暴摧毁了于连。这也是读者所不想看到的,如此坚定的抱负,充满希望的前程就此葬爱。最终还是要归结于于连一时冲动赶去强杀曾经的情人。读者不禁想,如果于连没有和瑞那夫人更进一步,而是保持友谊,如果没有被怨恨冲昏头脑赶去枪击报仇,是否能够平步青云实现抱负,这也是读者所期望的。但这样可能于连也就不会来到神学院结实那么多神甫主教,不会来到巴黎拉穆尔府…如同《傲慢与偏见》,于连与玛娣儿特的傲气相对。命运早已注定,感情与事业的发展似乎不能很好相容…只留得遗憾与慨叹。
 于连之倾慕玛娣儿特仿佛一方面是为了更甚富家子弟,一方面则是出于其高贵脱俗,不似巴黎其他小姐“娃娃”一般以及其外貌之完美,美丽的双眼。书中说于连与玛娣儿特之感情是一种理性的情感,火热不会超过三天,之后是理性的反思等等。但一开始也说不清为何,但对玛娣儿特的爱慕已达极限,读者可以理解。但后来,由于玛娣儿特不似瑞那夫人之温柔,于连对她的爱也不如像对瑞那夫人那样热烈持久。甚至玛娣儿特感天动地自损芳名追求于连以及为于连奔走申冤,于连最后也便剩愧疚之感。读者认为类似于对拉穆尔侯爵知遇之恩的感恩之情。于连此时真是让人觉得薄情,不禁感叹情由何而起,又为何至此,不禁怜惜起玛娣儿特。
 文中充斥着心理描写,于连的思想,从起初的缜密,到后来困于情中的混乱,描写地如此真实,感情的漩涡决绝如此…
 犹记于连在山洞之中的明志。唯有四下无人,才敢将心中的远大理想大声抒发,对于理想之执念,要性格之坚韧,自尊而勇敢,多么美好的人格。面对伟人事迹,誓要继拿破仑之气度,有一番大作为。
 曾经追逐理想抱负的人们能不共鸣,强烈的抱负,黑夜中的明志,英雄相惜。于连之成功,在于其惊人记忆力并不懈积累,加之清秀外貌,超俗思想,果断与胆识。可又有多少人如同于连般坚韧?以及其表现出的谨慎与理性,而不是容易被冲昏头脑。
 于连的谨慎与心思,我不认为是功利,而是分清轻重利害,避免无意义的损耗。冷静理性如此,让人敬佩不已,自配不如。鄙弃诱惑,仔细分析,一次次关键时刻皆考虑得当,仕途自然平步青云。自居清高又有何不可,岂能与世同流合污?
 在于连身上,看见了曾经的宝贵品质,现在所丢失的坚韧与果断,理想与崇高;也有自身不多的果断与勇敢。从不忍气吞声,为了自己的尊严;三度爬梯,离别前与瑞那夫人的最后一面,黎明时逃脱子弹奔向前途;面对玛娣儿特的示爱,即便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勇敢,也勇气可嘉;破坏锁链,登上梯子,不论如何也再见玛娣儿特一面…敢作敢为,不拘与世俗,此后才不会留有遗憾!
一种具有远大抱负的坚韧性格,自能支配凡夫俗子的粗鄙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