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后来的转变中,认为清心寡欲过于压迫,应快乐生活。但放任与放纵就如雪球一般,一旦放开便一发不可收拾。到底是否应该清心寡欲,应在此分析。
 清心寡欲,是对心中“欲”的管制。何谓欲?口食之欲、食色性也、懒惰使之。从生物学讲,欲使人趋向于适合生存的活动中,如懒惰是避免能量之消耗,荷尔蒙是为了种群的繁衍,畏难情绪亦是自我保护,应该是根据动物行为学。而从心理学上看,或者说是神经科学上,欲望和瘾都是神经递质分泌所导致,而一些困难的事物,或是完全不难但不想做的事,大脑就会疯狂地抑制,从生理上,从头脑中,就让你一无所成。
 改变人的天性、本能、是化学、神经的产物。人已演化了千万年,适应原始社会的自我保护行为当下不一定适用,筛选的不再是自然环境,不再需要过度繁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从一个人能够多提供,亦别人身上能够交换甚至榨取的生命价值,违反自我保护的意识。
 清心寡欲,极其自律,正违反自我保护的天性与愉悦化学物质的产生,也许很久之后会演变成自虐型。与条件反射、生物化学之间的抗争是漫长艰难的,但万幸这是可逆、可训练、可正向改变的,抗争成功的结果便是:健康而快乐地适应这个环境。
 未尝试过如何知道这是不可行的?痛苦并非永恒,无数先人之言尽诉苦后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