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

一、有感

漫画资本论——日·门井文雄

1、基本概念

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量、商品价值(抽象的人类劳动的结晶)、货币(一般等价物)

商品交换W-G-W与资本投资G-W-G(普通商品交换的目的是满足某种欲望,资本的目的是增加利润即盈利(G-W-G的剩余价值))

经济——生产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并交给需要它的人的一个系统;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仅以盈利为目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的系统

经济危机与信用崩溃(银行倒闭票据一文不值);实体经济(财富的本体是凝聚了劳动的产品)与货币经济(金钱即财富的信仰);信用制度的欺诈与赌博

2、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并非产生于商品流通,其根源是生产者的财富;剥削的本质——从劳动力中榨取剩余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力(可作为商品)的价值,及其决定因素(生活资料)——满足生存(体力、脑力等的补偿)、家庭抚养费(生老病死能后继有人)、劳动培训费。故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即维持上述生活资料的最低价值。

市场上出售的劳动力所具备的条件:具有不背生活场所和职业束缚的自由人格、被迫与生产资料、原料、机械等分离的自由人;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

资本家——资本的人格化、资本的生活本能——自我增值,用自己不变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每个资本家起作用(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对善意或恶意)】

资本是死去的劳动,也就是劳动结束并转化为机械等生产资料的形式,而只能靠吮吸劳动之血来获得活力。

劳动价值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不同——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故劳动价值是劳动力创造的所有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必要和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而劳动力价值如上,只取决于其决定因素(即劳动力商品的再生产费用,仅够明天也能努力工作的钱)。

【照应之前使用价值与价值之区分的铺垫】

而剥削者却声称工资是付予工人全部劳动(劳动价值)的报酬,实际只付了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的报酬。

马克思倡导的计时工资与最适合资本主义工资形态的计件工资(绩效制)(资本家仍可以降低每件产品的报酬,并引起工人自发竞争)

【996即是最大程度榨取剩余价值,最大减少“无法产生剩余价值的时间”,即休息的时间;从而也有了昼夜班换班制,增加生产时间;而接力制度(或派遣制)是让劳工在不同公司间来回工作,以躲避让劳工长时间工作的法律制裁】

【资本倡导消费主义是为了使保存在产品中的剩余价值发挥作用,如果社会倡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会遏制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投入(预付)资本的组成——不变资本c(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可变资本v(劳动力价值);

生产出的商品价值——c(转移的价值)+v(劳动者偿还投入)+剩余价值m(△v,可变资本的增量);

劳动中制造的新价值(价值产品)——v+m

劳动使劳动对象价值发生转移并保存到产品中。因此,产品价值中既包含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v+m,又包含着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

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同时具有两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对应使用价值和价值,保存生产资料旧价值和创造新价值

区分创造的新价值v+m与利润m,若只承认m是新增价值,等于否认工人为自身生存而付出的必要劳动,这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区分讨论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还是其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剥削率)——m/v

【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减少必要劳动时间能产生相同的价值,即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即相对剩余价值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升级——扩大不变资本c在投入资本的占比

资本家将榨取的剩余价值用于挥霍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对企业正式工和临时工之间的离间计——工人阶级中就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它的后备军的队伍,而后者通过竞争,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的摆布。

【禁止随意解雇只是缓解之策】

3、利润主导和社会主导的生产

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力为利润服务和生产力为社会服务

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国家暴力手段掠夺人们手中分散的土地和生产资料,然后进行分工协作,产生了独占资本的阶级(资本家),产生了不被雇佣就无法生存下去的阶级。

当工人觉醒并为自己争取权利,而资本家有资本的信条,便产生了二律背反。在这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法——斗争

资本的集中导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而这种集中与原先的资本主义外壳(资本主导生产)的冲突最终无法调和,新的社会形态将会诞生,最终由社会(有计划有意识的联合体)主导生产——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同时覆灭,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生产产品的个人所有制和社会分配。】

生活中的《资本论》——韩·姜相求

1、基本概念

刚才所叙述的机器等“劳动手段”和自然等“劳动对象”被统称为生产手段 。“生产手段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就是生产力”。

因为当人们在生产时“相互之间结成何种关系从事生产”,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与什么人拥有生产手段、生产的产品如何处理等问题相关。

生产 分配 消费

所谓生产方式,是指“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结合而形成的生产形态”。

生产方式还包括了维持生产关系的人们的意识,以及继续维持这种意识的法律和制度等等。

(我们将人类历史按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基准,分为原始共产制、古代奴隶制、中世纪封建制、资本主义等方式来进行说明。这就是根据生产方式区分历史的方法。)

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一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二是一切生产物都要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被消费;三是劳动力实现了商品化。

随着工人们生的孩子就业、孩子的孩子就业,人们渐渐适应了资本主义。及至到了二三百年后的今天,为了生存而就职逐渐变成了完全正常的事情。不仅如此,人们唯一的梦想是就职,其后的梦想是提升,再其后的梦想是退休。职场成了人生的全部。

【资本原始积累,劳动力的商品化】

价值本质是劳动,以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计算,以交换价值的形态表现;表现价值的一般价值形态,货币。

((就货币的产生的原因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既没有使用单纯的逻辑主义方式也没有使用单纯的历史主义方式,因此不同的学者对马克思以何种方式写了《资本论》解释各不相同。)

随着只要有钱就能购买任何商品,人们开始有了固定的想法:价值的本质不是劳动而是钱。这种现象叫做货币的物神性

货币的作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

【区分2和4,因为流通手段除了货币还有信用,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的过程中,人们能够进行后付款交易(信用交易)】

2、劳动力报酬

通常人们认为资本家拿走属于他的那一份,是因为资本家进行了监督并指挥了工人的劳动,是他应得的报酬。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司大部分是股份制公司,公司的主人是持有股份的人,其中尤以大股东随意支配公司。经营者只是拿相当于其劳动的工资从事工作。尽管经营者是老板,自认为是资本家,他们却从事指挥和监督劳动的工作,从公司的所有者即拥有资本的人们——资本家那里拿到工资,在这一点上说他们其实也身处工人的境地。因此,要搞明确他们只是单纯地被雇用的拿工资的人,其本身并非资本家。只不过作为经营者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能拿到比普通工人多得多的工资,因为他们处于“老板”的位置。并不能说因为他们是老板就比一般工人工作得特别多,因此他们拿到比工人多得多的工资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将在后面看到,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老板并不比一般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钱。

这种只是转移价值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不变,也就是不发生变化。什么不发生变化呢?价值不发生变化。主流经济学声称土地拿走租金,资本(生产设备和建筑物等)拿走利润是理所当然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既然投了资,不总得有所赢利吗?”肯定有许多人这么想,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思考。它源自要拿走比自己所投入的更多收益的思维**。我们只要将这种思考方式与劳动被怎样对待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是多么的错误

【经营也是一种劳动,能产生价值,应当获取对应投入劳动应得的收益,而投入资本只转移价值;

现在拥有大量资本,从而支持了生产,只能说明之前的投入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所应得的回报积累了起来。如果只是投入资本后续没有新的劳动,也就不会产生新价值,只有不变资本的价值发生了转移。更不能说拥有大量资本是一种的能力从而创造了价值;

应当树立按劳分配观念,而非“一劳永逸”的想法。】

“活劳动”和“死劳动”。工人在公司里进行劳动,因为是活着的人正在进行的劳动,所以被称作“活劳动”;而生产设备、原料、燃料等等被称为“死劳动”,因为它们都是过去工人们劳动的结果。具备了基本设施的工厂场地并不是一般的土地,而是工人们劳动的结果;生产设备也是由生产这些设备的工厂的工人们通过劳动生产的;原料、燃料等等也是工人采掘自然中存在的东西,然后加工运输的结果。生产设备、原料、燃料等等都含有以往的劳动,因此叫作“死劳动”。)

工人和资本家的看法整理如下:

工人眼里的产品的原来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此产品拿到市场销售

资本家眼里的产品的原来价值=生产费用(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此产品加上利润拿到市场销售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原本就包含在产品里,是由工人们创造的,资本家认为工人的那一部分在支付可变资本时都支出了,他们的利润与剩余价值毫无关系,在销售产品后将剩余价值变成了钱,然后称其为利润据为己有。

【认知、意识的不同】

另外,还有另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事实上资本家正在造成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将产品的原来价值看作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价值”。其实,产品的原来价值应该被看作是**“制造出来的产品的价值”**。也就是说生产了1100元的东西,却总是想自己花掉的1000元,所以固执地认为手纸的价值是1000元

也许会有人如此问,生产产品中投入的价值和生产产品后的价值的确是不同的。这个问题同关于劳动和劳动力的非常深刻的混淆相关。主流经济学家和资本家不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将二者混淆使用,我们却不能这样。劳动力是工人干活的能力,拥有劳动力的人干活是劳动。工人拿到的工资不是劳动的报酬,而是对于劳动力的报酬。也就是说工资不是对劳动的报酬,即对劳动结果的报酬,而是对于劳动力即劳动能力的报酬。

(如果是别的东西,通常情况下都是拿到钱后才给东西,工人确实是在拿到钱之前先付出叫做劳动的东西。假如拿到钱后开始干活自不必说,可是由于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工资体系,并且工人必须干了活之后才能拿到钱,所以觉得工资就是劳动的报酬。)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和劳动过程(社会分工)的革新)的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生产率带来成本的降低(相对剩余价值提高,此时又称特殊剩余价值),而商品价格不变带来的“超额利润”;社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物价,导致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提高)。

【其他剥削形式:临时工与等级制度——相同劳动更少报酬的接口;降低生活成本即降低劳动力价格】

(人们普遍认为开发了技术,即可运用于社会从而使社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事实却并非必然如此,即使开发了杰出的技术,如果社会和市场不需要,技术也会消失。)

3、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的循环”是指资本不断变换着形态移动。“资本的周转”是指资本的循环不断反复

资本每一阶段都变换着形态循环,一开始它以货币资本的形态出现,然后是生产资本,最后变成商品资本。然后,商品资本再变成货币资本。

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阶段变换的资本叫做产业资本;没有生产资本这一阶段,只是用钱买来商品再进行销售,这种资本叫商业资本(例如为服务产业的大型超市之类的资本);金融资本则只有一个阶段的变换,既不变换成生产资本也不变换成商品资本(例如金融产品

只有产业资本在其第二个变换阶段,即生产资本阶段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并非这样容易变换形态也正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缺点。

所谓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就是最大限度地缩短周转一次所用的时间。为此,在资本循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加快各阶段的变换,加快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的时间,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的时间,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的时间都要缩至最短

不过在资本周转的层面上,它们被分成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生产产品时一次性地消耗自己,每次生产时再重新供给的东西)。固定资本就是投入于建筑物、生产设备等处的钱;流动资本是投入于原料、燃料、劳动力等处的钱。

固定资本的磨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自然磨损,其二是在与别的公司竞争过程中的强制性的磨损(由于别的公司购买了新机器而自己被迫更换机器。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按使用寿命使用机器和生产设备,而是尽可能在短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延长工作时间,让工人倒班生产,昼夜运转机器。)

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土地所有者是瓜分产业资本从工人那里榨取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现实中一般是叠加的,在保管、运输、送货等过程中也创造了新价值)(同样金融机构从企业收取的利息来自剩余价值)

在金融资本中,有在股票和债券等方面投资赚钱的金融资本,不管工厂、机器和工人干什么,股票都在股市里买卖和涨跌。因此以股票之类的形态运转的资本叫做假资本 。总之,股票原本是为了创办股份公司而发行的。发行股票,可以吸引原本在市面上游动的钱,即集中所谓的“闲置资本”。从整个资本主义的角度看,通过股票把什么都不做的悠闲资金集中起来给一个公司,的确是很好的事。

股市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前面说到的那个公司发行股票和人们能购买股票的叫“发行市场”;买卖已发行的股票的叫“流通市场”。

土地所有者的绝对地租、级差地租与垄断地租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再生产,所谓资本进行再生产,其实就是工人的剩余价值反反复复被抢夺。

再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简单再生产,一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规模的增大。增大资本规模的办法有两种:一个是资本的集中(公司合并) ,一个是资本的积聚 。

4、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技术构成(不变资本量/工人数)与有机构成(以某年为基准去除物价变化的因素,是关注随时间变化的价值构成)

为了获取特殊剩余价值,从而买进好机器提高生产率,造成资本有机构成的“高度化”,导致相对剩余人口增加(机器化使需要工人数减少),失业率升高,产生产业预备军(应对对需求高工资工人的裁员)

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度化是最大问题,剩余价值来自于经可变资本的投资而雇用的工人,如果可变资本渐渐减少,剩余价值率就会减少,随之利润率也只能减少,资本主义发生恐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度化导致人们赚的钱少了,就会发生人们的消费能力总体上下降,企业则因为所生产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而倒闭。

为了提高利润率(利润【总剩余价值】/投入资本),资本家要做了许多事。

第一,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而努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创造皆与此相关。

第二,与第一个问题相关,即为了在与其他资本的竞争中取胜,为获得特别剩余价值而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此点在第九章和第十二章做了说明。

第三,最大限度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此点在第十章做了说明。

第四,在不变资本中,为了最大限度地缩小固定资本的“强制”消耗,尽可能多地运转机器。此点也在第十章做了说明。

(其他包括提在有机构成不变基础上提高生产构成【机器价格下降】、使用相对过剩人口等)

跟跷跷板一样,在来回移动于不同产业的竞争中,利润率最终会形成均等,如此形成的利润率叫做平均利润率 。也就是说经济的整体利润率变得相同,即所有的资本赚钱的程度都一样。

原来商品的价值不能按其实际价值销售,而是因为平均利润率而变成生产价格(投入资本*(1+平均利润率)),叫做“价值的生产价格转型”(转型就是转换形态)。但是在宏观上,所有生产价值之和等于全部价值之和。受市场影响的销售价格为市场价格

5、其他

资本主义为了煽动消费无所不用其极,人们购买商品不是出于必要,而是出于心理满足。通过这种消费,人们还能确认自身的个性和身份。确认个性和身份,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用钱来购买物品和服务。消费水平是区分人的水平的依据。人们赚钱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消费某种更好的东西。由此,消费成了生存的理由

总之,由于资本的集中和积聚,难以产出利润率高的新资本,资本的总体利润率提高的可能性便消失了。既存资本的规模扩大,不仅阻止了新资本的进入,而且还通过金融机构吃掉新资本(更容易向金融机构贷款),最终,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的集中。

所谓过剩生产,指的是资本不能正常地获得利润的状态,就是保障不了适当的利润率的状态。所谓过剩生产不是跟需要比较起来生产得太多了,而是有支付能力需求量。

在资本之间,事先不存在任何调整,这就叫**“生产的无政府性”、“无计划性”**。在资本主义市场,除了价格,没有任何别的信号,因此只能在价格形成后再进行调整。

商业银行就是将顾客的存款贷款给企业,以从企业收取的利息的一部分支付给储户,余下的部分作为银行本身的利润;投资银行则不同,投资银行是在*股票、债券、外币及衍生于其“衍生金融商品”*进行投资。投资银行为了进行这种投资,通常从别处贷款,也就是说借别人的钱进行投资。

《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

二、摘抄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