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军事理论
第一章 中国国防
- 国防概述 -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覆巢之下无完卵,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巩固的国防、强大的军队,就不可能维护自身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名族尊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也就无从谈起。
-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 国防类型: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
- 中国国防发展史:古代——建立兵制(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制度等)、边防和海防、军事技术和理论体系;近代——从屈辱史到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抗美援朝)、内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19531965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1965~1978干扰与稳定时期。1978至今“和平与发展”背景下“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再到新时代强军目标等一系列新思想。
- 现代国防观:新安全观——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上,在传统军事和政治的基础上关注经济、信息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在范围上拓展到海、陆、空、天(外层空间)、电(电磁信息空间),以及地缘政治思维。在手段上尽可能选择非战争方式如军事威慑、政治谈判和综合影响力等手段。
 
- 国防法规 - 特性:军事性、优先性(特别法)、严厉性
- 体系:全国人大制定宪法中相关条款;全国人大常委制定国防法律;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或与国务院联合制定国防行政法规;军委各部委、各军兵种、各战区制定军事规章;地方各级机关制定地方性国防法规
- 公民的国防义务:兵役、接收国防教育、保护国防设施、保守国防秘密、协助国防活动
- 公民的国防权利: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制止与检举危害国防的行为、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的补偿
 
- 国防建设 - 国防体制: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国防经济体制、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的管理体制、兵役制度、动员制度、国防教育制度等。
- 国防领导体制:中共中央(以及中央军委和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国防领导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的国防职权(选举、宣布等);国家主席的职权;国务院的职权(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职权(下设7个部【厅】、3个委员会和5个直属机构,军委管总、战区主站、军种主建)
- 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 国防建设成就:抗美援朝、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援老等战争的胜利;珍宝岛、西沙、南部边境地区自卫还击战等军事斗争的胜利;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科技和工业发展、后备力量壮大、军民融合
 
- 武装力量 - 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是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或政治集团实现阶级统治、推行内外政策的暴力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国防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是党、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邓小平。三者完全一致,统一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上。 -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陆军(1927.8.1建立,包括机动作战部队、边海防部队、警卫警备部队等,下辖5个战区陆军【71~83集团军】、新疆军区、西藏军区等);海军(1949.4.23建立包括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下辖东部战区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海军陆战队等);空军(1949.11.11建立,包括航空兵、空降兵、地面防空兵、雷达兵、电子对抗部队、信息通信部队等,下辖5个战区空军和1个空降军等);火箭军(2015.12.31建立,由第二炮兵【1966.7.1建立】改名而来,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路基战略导弹部队,包括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保障部队等);战略支援部队(2015.12.31建立);联勤保障部队(2016.9.13日建立,下辖5个联勤保障中心、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疾病预防中心等) 
- 人民军队发展历程:1927.8.1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南昌起义;1927.9.9毛泽东秋收起义;1927.9.29三湾改编;1927.12.11张大雷、叶挺、叶剑英广州起义;1928.4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井冈山会师,改称工农红军;1930.10~1933五次国军围剿;1934.10红军长征;1935.1年遵义会议;1935.6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四川懋功会师;1935.10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7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会宁和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1937.8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9.25林彪、聂荣臻平型关大捷;1940.8至12月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1945.5.8法西斯德国投降;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8.28重庆谈判,10.10签署“双十协定”;1946.6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1947.3转向战略进攻;1947.8千里跃进大别山;1948年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4.21渡江战役1950.10抗美援朝胜利… 
 
- 国防动员 - 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和政治动员等
- 组织与实施: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并落实动员计划
 
第二章 国家安全
- 概述 - 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没有国内、外两方面的危害。
- 包括国民、领土、主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生态、信息和核安全等。
- 总体国家安全观
 
- 国家安全形势 - 陆地接壤领国包括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不丹、老挝、越南;海上领国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 地缘安全:海洋争端、中印边境争端不断、各种分裂势力
- 传统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安全外,暴恐活动、环境污染、网络安全意识形态等新型威胁凸显。
- 新形势下军事变革:军队裁员、军校改革;推进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现代化;关注新领域国家安全
 
- 国际战略形势 - 现状及趋势
- 战略走向: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第三章 军事思想
- 概述 - 是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军事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思想及国防建设思想等基本内容
- 特征:阶级性、时代性、继承性、通用性(泛化应用于其他领域)
- 军事思想既是军事斗争规律的科学反映,又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竞争、对抗的智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总体线索,也是各国和各民族战略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的传承。
 
- 外国军事思想 - 近代外国军事思想 - 战争观 - 战争的本质:克劳塞维茨“战争无非是扩大了而搏斗”,“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动”,目的是为了敌人无力抵抗;对政治的从属性(遏制现实战争【目的有限、暴力有限的有限形态战争】向绝对战争发展) 
- 战争的根源:自然主义/非理性主义战争论(是“生命冲动”的“自然表现”,是“永恒的”,是绝对自由的);新马尔萨斯主义战争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缩减多余人口,平衡人口和生活资料);地缘政治学战争论(争夺生存空间而扩张领土的战争)…【近代西方力图掩盖资产阶级发动侵略性和掠夺性战争的真正根本社会经济原因(私有财产)和阶级政治原因(阶级对立),是唯心的,存在无法逾越的局限性】 
-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战略支配军事战略,解答战争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问题;战争是政治的工具,从属于政治 
- 战争制胜因素:精神因素(士气)、地形、新式武器 
 
- 战略思想:海权论、空军制胜论、机械化战争论、总体战理论(国家动员一切力量、手段)、间接路线战略论、地缘战略论 
- 作战指导思想:力求闪击速决突然打击、强调主动进攻先发制人、注重积极防御(攻防辩证统一,区别于消极防御,“反攻是防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强调集中兵力、实行纵深机动作战、迂回包围 
 - 当代外国军事思想 - 冷战及之后的军事思想
- 基本特点: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鲜明时代特征、受传统文化影响(美“天定命运论”、“世界领导论”造就“全球霸主论”;苏联的扩张主义和大国主义;日本“岛国根性”、“武士道”、“与强者为伍”战略文化)、具鲜明继承性、一定开放性、较强规范性和前瞻性
 - 《战争论》(克劳塞维兹,十九世纪初)思想精华 - 三位一体战争观——战争具有暴烈性、偶然性和从属性
- 多因素制胜战略理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五要素: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
- 攻防兼备的作战思想——积极防御概念(目的消极但手段积极)、发挥民众武装、打击敌军重心、不能超越进攻的顶点(进行到敌人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时刻)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发展与形成
- 基本内容- 战争观:“兵者,国之大事”、“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安不忘战,富国强兵”
- 战略思想:先胜(充足准备)、全胜(最小代价,“不战而屈人之兵”)、战胜(掌握主动权)
- 作战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计后战,诡道制胜”、“活用奇正,批亢捣虚”(正面、明攻为正,迂回、侧击、暗袭为奇;攻击虚弱)、“我专敌分,以众击寡”、“先发制人,进攻速胜”
- 治军思想:“国以军为辅,军以民为本”、定制备具(制度和装备)、“以治制胜(恩威并举,赏罚严明),教戒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全面素质)
 
-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 重战、慎战、备战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庙算”、诡道、“不战而屈人之兵”)
- “文武兼施,恩威并用”治军思想
- 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敌我、攻守、胜负、迂直、强弱、勇怯、奇正、虚实、分合、久速…)
 
 
- 中国当代军事思想 - 毛泽东军事思想